三十而立 莆田城长大了!

三十而立 莆田城长大了!

发布时间: 2015-09-25

核心提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从1983年到2013年,莆田城已经走过了30年的时光。古人云:“三十而立”,莆田也在这个秋季收获了长大的喜悦。


30年的风风雨雨,30年的荏苒时光,30年的成长过程中,一栋栋高楼渐渐崛起,城区不断外扩,道路逐渐变宽,从旧到新,从小到大,从窄到宽,已然全新蜕变,一座靓丽、宜居的新兴港口城市悄然而起,正迈向幸福的人居时代。


如今的莆田,城市符号多元了,发展内涵丰富了,幸福指数提升了,综合实力增强了,曾经是刚刚诞生的婴孩,现在的莆田,正当壮年。


三十而立  莆田城长大了!


秋日的午后,漫步在莆田的街头。阳光暖暖照着,宽阔的街道上车水马龙,街边的一排排绿树在风中跳着优雅的华尔兹,仰头是湛蓝的天空与高耸的楼宇,低头是处处可见的片片绿草繁花。


这就是现在的莆田。


居住在城北、工作在城南、休闲在城东,这是80后市民张佳宁如今的生活。1983年出生的她,与莆田一同长大,从小婴儿长成了正当壮年的年轻母亲。


而1983年建市的莆田,建城区也从最初的4.73平方公里,扩大到“十一五”末的53.04平方公里,是建市之初的11倍多。被誉为“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古老而年轻的莆田市,4200平方公里的土地,300多万的居民,一起走过了巨变的30载。


02164I12262.jpg


一个家庭的迁移


从最初17平方米的一层瓦房到60平方米两室一厅的砖混套房到如今的180平方米复式新房,市民李志刚一家的迁移,见证着莆田建市30周年的巨大变化。


李志刚,今年56岁,是我市一企业的员工。1983年他的儿子出生后,一家三口挤在单位大院里17平方米的一层瓦房里。“房间里摆了一张床,一套吃饭的桌椅,然后再隔出一间做饭的小厨房,就已经没地了。洗漱、洗衣服、上卫生间什么的,只能到大院里公共洗漱池里去,距离有十几米远,冬天的夜晚都冷得不行。”李志刚说,30年前,周围基本都是这样的平房,3层楼的都可以算是豪宅了。


1992年,李志刚的单位建起了集资房,付了3万元的款项之后,李志刚一家如愿搬进了有房间有厨房有卫生间有阳台的新套房。“当时心里那叫一个开心,虽然只有60平方米,可相比之前,条件好了太多了。”李志刚说,1988年莆田建成了第一个住宅小区文献小区,也就是现在的八十亩小区,1992年的莆田,6、7层的住宅小区已普遍建起,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了。


2012年,在蜗居了20年之后,李志刚一家搬进了位于兴安名城的新房,添了孙女,原来的三口之家也变成了五口之家。小区里有喷泉、凉亭、草坪、小羽毛球场,还有正规的物业管理。闲暇时,李志刚就带着孙女在楼下散步,享受着惬意的晚年生活。


一条道路的变迁


与李志刚一家一起改变的,还有一条见证着莆田历史发展的道路——文献路。


“30年前的文献路,东起文峰宫,西至原莆田体育场北面的城厢卫生院,长不过几百米,宽仅20米左右,道路两边均是低矮的砖木结构或木结构的房子,且与文献路交会的道路大都是羊肠小道,文献路是当时唯一的大马路。”在文峰宫旁土生土长的70岁老人张大妈回忆说,作为当时莆田城区一的主干道,文献路可以说是最早的商业街。


然而,说是商业街,店铺和商品也是屈指可数。从文峰宫百货商店一路往西,依次分布着服装店、染衣店、食杂店、水果店、酱油店、照相馆、饭店和书店。再有就是一些修理钟表、制作锦旗、收购废品、出售锄头扁担、畚箕箩筐的小店了。最像样的建筑除了宋代古迹古谯楼外,当属县巷路口南边的食杂公司门市部了。因其有三坎连续的店面,就称之为“三坎拖”。再往西走,南市场斜对面的五层楼高的新华书店就是当年这条路上最高、最现代的建筑了。而位于这条路西端的城厢卫生院的外观在当时算是相当别致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条小小的街道,当年却是当时莆田人心目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经历了文革的动乱,古谯楼前曾经是“大字报”的海洋;那时,这里是莆田政治新闻中心,也是莆田政治气候的晴雨表。许多人以到过古楼前而自豪,还有许多人一生都没有到过城里,只能在梦里逛大街了。


如今的文献路西起荔城中大道,东至荔园中路,宽40米,全长约4公里。道路不仅变宽变长,沿路高楼林立,整条文献路,商铺林立,装饰美观,商品丰富,名牌荟萃。各种公共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与之交会的还有其它6条主要城市道路,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2.jpg


一张路网的形成


“道路的兴废是一座城市更新与变迁的标志”,作为城市的脉络,道路的重要性近乎人体上的血管,有了路才有了城市的延伸。莆田城30年的成长中,莆田人民感受最深的不仅仅是文献路的巨变,还有环绕着莆田城逐渐扩展的路网。


“建市前,原莆田县老城区没有几条像样的街道,到处是‘断头路’和‘迷魂巷’。在建市之初,城区中能称得上城市主干道的,就是胜利路中段(旧汽车站至梅峰),以及文献路中段(文峰宫至田尾政协桥)。”10月18日,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房证科科长、高级房地产经济师陈志强告诉记者,在早期的莆田县城区,有鼓楼新街、十字街、大路、南北大街、龙门下街等主街,以及“九头十八巷”,即水关头、洞桥头、观桥头等九头以及县巷、马巷、金桥巷等十八巷。建市时,除了原有的这些街巷以及胜利路中段、文献路中段二条主干道之外,城市市政道路就局限在这狭窄的4.73平方公里城区之内。


从建市后到1990年,即第七个“五年”规划末,莆田才有了“家有儿女初长成”的模样。在大约7年的时间里,先后建成了胜利路(南段)、文献路、学园路、东大路、北大路、仓后路、环城路、八二一大街等道路,城市路网初具规模。


“八五”期间,1997年,莆田市为打开东西通道,将政府机关办公楼拦腰切断,“撕开”一道宽40米的口子与旧福厦路(现八二一大街)相连,文献路成为当时全市唯一的东西走向街道,城市道路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0年,荔城路中段的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城区西面道路交通条件,扩大了中心城区范围。到“九五”规划末,莆田基本形成了以旧福厦路以内至凤凰山脚下的整片城区。


从“十五”规划起,莆田城区以每5年建成并繁荣一条外环路及两旁住宅区的速度,在城市中“撒网”。 “十五”期间,2003年梅园路通车,以旧福厦路(八二一大街及莆阳路)两旁的住宅区不断建成并繁华;“十一五”期间,延寿路两旁的居住小区逐步建成并交付使用,同时加快城区向北部扩展;“十二五”期间,荔园路全线通车,穿越市区的福厦公路再次外移至荔园路,成为目前全市路幅最宽、规格最高的交通主干道之一,也成为城区东进南拓北扩的重要干线,其两旁的住宅区进入了大规模的建设期间,部分小区已建成并交付使用了。


在“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提出“大港口、大交通、大产业、大城市、大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构想后,莆田城市的发展已不仅仅局限于中心城区的发展,而是通过四纵八横(四纵:荔港大道、城港大道、涵港大道、仙港大道;八横:荔涵大道、324国道、木兰大道、莆阳大道、工业路、沁峤路、东吴大道、滨海大道)等城市主干路网的建设,将城与港相连,中心城区与县、区相连,初步形成了“大交通、大城市”的格局。


30年来,莆田共投入超过300亿元资金,用于城市道路、桥梁、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在实施“北扩南进,东改西建”的城市建设战略过程中,亮点频现:建成文献路、梅园路、学园路、荔城路、东园路和胜利路北段,中心城区形象进一步提升;打通荔涵大道、东圳路、交战路,形成北部新兴城区板块,大规模造城计划,更新城市格局;建设延寿路、荔园路,成为东部文化体育中心板块的快车道,东部新开发区日渐形成;建成莆阳路和军民路,以老福厦路为框架的南部新区迅速发展。


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数据显示:“十一五”以来,莆田新增市政道路223条,新增道路里程192公里,沥青路面改造20公里;城市道路总长度由407公里增长到599公里,是1983年建市时的16倍;人均道路面积由12.86㎡增长到14.8㎡,是建市时人均道路面积的2.8倍;道路面积由597万平方米增加到820万平方米;城市桥梁由48座增加到92座……目前,路幅宽度大于7米的市政道路里程为370公里,面积660万平方米;路幅宽度大于14米的市政道路约有228公里;路网密度6.8公里/平方公里,主要干道道路完好率96%。


30年巨变,莆田港口城市交通大骨架已然形成!


一座城市的扩展


高楼大厦,耸立莆田大地上;名宅佳苑,映入壶山兰水间。


城市变迁是时代步伐的生动写照。翻开历史的篇章,莆田市民记忆犹新。建市前,莆田老城区的房屋多为土木结构矮房,最繁华的闹市中心为古谯楼前的“十字街”。20世纪60年代初期,一座四层混合结构楼房建在莆田县人民政府大门口,人们称之“高楼”,周围雷山巷口、百货商场、胜利路中段构成了中心城区,街巷总长5.93公里,面积不过2平方公里。


建市以来,莆田市大举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连续三年推出“18个城建项目”,城市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983年建市时,莆田建城区面积为4.73平方公里,至“十五”末,建城区面积为32.43平方公里;至“十一五”末,建成区面积拓展到53.04平方公里,是建市之初的11倍。


改变的不仅仅是城区规模,还有人们的生活环境。


随着1988年5月我市第一个配套较为完整的住宅小区——文献小区(俗称“八十亩”小区)的建成,如今近百个住宅小区遍布整个城市。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管理到位、居住舒适,这是如今居民的居住环境。


“30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速,我市建筑业、房地产业二大产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会。”陈志强告诉记者,特别是2003年以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我市的房地产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房地产投资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递增。建市以来30年间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10亿元,开工建设商品房面积3200万平方米,竣工商品房面积1860万平方米。至目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0平方米,是1991年8.7平方米的4.6倍,位居全省前列。目前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达210家,是1991年6家的35倍。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改善城镇居民居住环境、改变城市落后面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小区相继建成。莆田市的房地产开发建设从“有天有地”向高层建筑转变,由“零星”向“成片”发展,从“粗犷”向“精品”跃进。产业领域不断拓宽,开发规模不断扩大,设计理念不断更新,开发档次不断提升。


城南城北改旧貌,厢东厢西换新颜。建市以来,我市先后拆除危旧房屋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进行了十字街片区、南门片区、后塘片区、旧体育场片区等20多处的旧城改造;建设了荔园小区、万辉国际城、汉庭花园、万达广场等新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达2000万平方米。建筑规模50万平方米以上的房地产项目现有11个,同时出现了住宅、商业、办公、酒店等各种功能齐全的城市综合体。新建的商业街、商住楼鳞次栉比,大厦拔地而起,城镇的人居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一座崭新的莆田城像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海峡西岸。


昔日偏僻的乡村变成了繁华的市区,低矮的民房变成了高楼大厦,拥挤的小巷变成宽敞的大街,杂草丛生的荒山变成环境宜人的公园。30年,从一粒种子,长成了大树。


一个梦想的开始


走过30年,莆田在将来,更会掀起大城市的新篇章。


大交通构建大城市。如今,中心城区、滨海新城区、仙游城区初步构成莆田的大城市格局。


在莆田城乡规划局的一份规划里,到2016年将基本建成24条疏港路,实现交通提速、港城互动,服务港口发展。以24条疏港路吸纳各种生产要素形成产业带,促进沿线工业、商贸业的发展和临港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把莆田建设成为东南沿海区域性交通枢纽。到2030年,市域总人口将达到3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5%,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达到220平方公里。


港口城市,宜居新城,幸福生活,数巨变,还看今朝!  


本版撰文:湄洲日报记者 林晓玲  蔡玲

福建省首届网上房展会简介

 为推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化解开发商楼盘去库存难题,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指导,福建省房地产业协会主办,各设区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房地产主管部门指导,各设区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房地产业协会、福建省中电网络商务投资有限公司承办的福建省首届网上房展会定于2016年1月8日—2016年3月8日举行。本次网上房展会通过中房购·中国房地产线上交易平台,充分展示参展开发商楼盘项目,让广大买房卖房者全新体验中房购平台的便捷性、房款保资金监管的安全性、全网分销模式的开创性等,完成在线选房,提升购房体验与效率;实现开发商楼盘项目智能营销、快速卖房,化解去库存难题,提高售罄效率。